在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上,某行业巨头因苯类物质超标导致产品召回的事件,引发了全行业对化学品安全性和合规性的广泛关注。苯类化合物因其挥发性强、毒性较高,在部分工业涂层、油墨、黏合剂和印刷工艺中仍可能被使用,而一旦超标,不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,还可能导致品牌信任危机,甚至面临合规处罚。
面对315曝光的“合规风暴”,不干胶标签作为广泛应用于工业、消费品和包装行业的核心材料之一,如何确保安全合规,助力企业稳健发展?
01 苯类超标风险为何备受关注?
苯类物质是一类常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),在某些生产工艺中可能会作为溶剂、稀释剂或助剂使用。但苯类化合物如果在产品中残留超标,可能会带来以下三大风险:
- 健康隐患: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可能对人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,并被世界卫生组织(WHO)列为1类致癌物。
- 环境污染:苯类物质的挥发性会加剧空气污染,并可能影响工作场所的环境安全。
- 法规挑战:国内外法规不断收紧,超标风险可能导致产品召回、市场禁入或品牌形象受损。
02 艾利丹尼森如何助力不干胶行业实现“合规先行”?
2025年2月8日,GB 4806.15-2024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黏合剂》将正式实施。作为我国首个食品接触材料用黏合剂的强制性标准,该法规对食品接触材料中黏合剂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安全要求。
当前食品饮料行业瓶体表面不干胶标签常用黏合剂包括溶剂胶、水胶等,其中溶剂胶中通常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,例如甲苯,乙苯等苯类溶剂。同时,溶剂胶中的溶剂残留,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持续挥发有毒气体,危害使用者健康,甚至在特殊场景下还可能引发严重食品安全事故。在GB 4806.1-2016中已明确禁止致癌、致畸、致突变物质及纳米物质在食品接触材料中的使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即使是水胶类产品,也需要符合GB 4806.15正向清单要求。